(化学院党委书记:姜涛)
特定的概念、范畴和规律等构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这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的研究进入到理性阶段的标志,也反映着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可以说,每个学科都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形态,这种特定的理论形态是一种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标签”,用以表述其特定的意义表达方式和理论逻辑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趋向成熟的学科的标志之一,就是初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形态。
任何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有发展与进步的内在需求,并且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向青年学生和社会解答的问题层出不穷。美国思想家杜威说:“……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社会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广泛传播和被感觉到的困难。”[1]在工作和实践中,我们时刻面临问题,我们要思考问题,又要超越原有问题,寻求新的问题的存在。以教育为例,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并必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这四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活生生的教育实践尚未被全面系统地总结出答案,这个答案可以为世界提供的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中国的高等教育积弊甚多。有学者称,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如钱学森所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不能培养世界一流人才?这些都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持续不断的问题。
我们的日常工作更显骨感。现代社会发展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常识性的思维方式,而对问题本身的追问变得不再重要,有些问题似乎不成其问题,对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似乎不太关心,原因在于我们已经烦于提出问题或者懈于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创造理论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种现象,一些概念或范畴,在我们的语境中、工作中时常提到,只是在使用这一概念或者范畴时,我们似乎处于群体无意识状态,当我们要确切地表达它的内涵及其意义,语焉不详难以捉摸。从理论与常识的分野来看,我们不能满足于“常识”或者“日常语言”。常识与理论是处于不同层面的语言。常识是“没有经过理性的论证,只是一种感性的概括与直观的结果”[2]。理论的本性在于超越甚至否定常识。从这种意义上说,去问题的“平面化”,转而追求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来说是应有的关怀与境界。追求高于常识层面的理论语境应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应然状态。“不再是感性的直观,而是通过某种论证方式而加以支持与保证的系统语言,是通过理性的反省与证明的陈述集合”。
毛泽东同志说:“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这种矛盾或者问题主要来自二个层面,一方面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员在主客体的交往过程中会形成问题并要求予以解答,这就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问题。另一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根本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内驱力。
那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呢?对于一般性问题,我们需要强化“理论的解释、规范和指导功能”。一般性问题源于我们经验内容中的某些不确定的东西,目的是找出困惑的点并提出消除困惑的各种假设,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以检验。加强理论的解释、规范和指导功能有多种途径,需要将学科知识生产和借鉴相结合,借鉴相关学科是理论进步的直接途径之一。任何学科都不能独善其身,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其发展需要自觉地消除学科自身的“保护主义”式的壁垒,尝试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包括吸收其它学科的概念、范畴及规律等。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情结”,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理论与经验,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范畴和规律等理论形态的创新和发展。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服务于人的政治性发展与存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政治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影响人的观念意识,使其观念意识的认同在政治权力的获得中逐渐成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内容”。[3]
综上,从问题意识的视角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试图通过解读我们的“教育问题”,重构我们的“教育生活方式”,这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落脚点。能不能赢得未来,关键在我们的行动。我们需要不断总结问题,以使我们的理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陶志琼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324
2.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
3.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52